民风民俗 · 满族特色食俗——下雨吃饽饽
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人喜食面食或粘食,面食指人们所熟悉的白面制作的“包子、馒头、花卷、糖三角、饺子”等。而粘食则指大黄米、小黄米以及糯米、粘稻米等制作的“粘豆包、年糕、豆面卷子、油炸糕等”。满族人将这些食物统称为‘饽饽’。饽饽是满语,是由黏米做成的,有豆面饽饽、苏叶饽饽、黏糕饽饽等。饽饽是满族人祭祀中的必备祭品。因为它便于携带并且
朝鲜独特的饮食风俗
在传统节日或者参加重要的活动时,他们也会身着道袍或朝鲜长袍。道袍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朝鲜族服饰,不仅有单、夹、棉三种类型,而且也是朝鲜族男性的重要“礼服”之一。这种古代士大夫、儒生的常服,在朝鲜族地区十分流行。如果从中国朝鲜族的发源历史来看,基本上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朝鲜半岛迁入。当时正处于满清王朝统治时期,追随也会出现这种跨地域、民族迁徙的历史现象。主要与当时的朝鲜
潮汕初七吃七样菜寓意 潮汕特色的风俗习惯
揭阳人在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,就是吃七样不同的青菜。正月初七其实是古中原的人胜节,据晋议郎董勋《答问礼俗》一书记载:正月初一为鸡,初二为狗,初三为羊,初四为猪,初五为牛,初六为马,初七方为人.意谓神先造六畜后造人类,所以在古时,人们初一不杀鸡,初二不宰狗,初三不剐羊……初七不行刑,不杀犯人,即使人犯原判在初七那天行刑,也要押后一天再行刑,因为那天是人胜节,是人自己的节日。
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和特色饮食
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,辅以玉米、小麦、黄豆、豌豆等杂粮。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。尤擅煮竹筒饭,煮时选一段鲜竹,装好米和适量的水,用火烧熟,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。米饭沾有竹瓤,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,很可口。肉类以牛、羊、猪、鸡肉最为常见,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。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、凉拌居多。对许多野味、鱼、虾、蟹、蝉、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、炸、蒸等方法烹制。如:
老北京特色风俗之“吃秋”
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“吃秋”之俗,民间亦有“立秋炖大肉”的俗语。为什么要吃秋呢?这与先民们把夏季称为恶季,夏老虎有关,旧京时环境卫生差各种疫病丛生,害病后体质瘦弱;又因数伏时节气候酷热潮湿,人们常出现胸闷不适、四肢无力、出汗较多、精神萎靡、胃纳欠佳等症状,使人体日渐消瘦,所谓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,古人称这些症状为“苦夏
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意义
冬至吃饺子相传与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有关。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潦家庭。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。在朝廷做官。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,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。他勤奋好学,并且酷爱医学。东汉末年,连年混战,“民弃农业”,都市田庄多成荒野,人民颠沛流离,饥寒困顿。各地连续暴发瘟疫,于是,他发愤研究医学,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。后来,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,被人称为&ldqu
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——陆巷村
陆巷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,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,2007年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陆巷村坐落东山岛西侧,距离镇区十三公里,北靠寒谷山,东倚嵩峰山麓的虾缀岭,面对太湖,与西山岛隔湖相望。村落规模较大,居民二百余户,人口约八百七十人。陆巷村历史悠久,聚落形成于南宋初年。此后其他氏族陆续迁入,遂形成由王、姜、叶、周、李、金六大姓氏聚居的村落。村落处于较为平坦的山坞内,群山环抱,恬静
福鼎白茶
明人田艺蘅在《煮泉小品》里写“茶者,以生晒者为上,亦近自然……清翠鲜明,尤为可爱。”这说的就是福鼎白茶,相比其他茶类,白茶的制作工艺简单了很多!白茶,因汤水的饱满、口感的富于变化、香气层次感的突出,被很多茶友喜爱。白茶的特点白茶,属微发酵茶,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。中国六大茶类之一。指一种采摘后,不经杀青或揉捻,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。具
零农残的高品质益生菌铁观音茶
作为世界名茶的铁观音,不但口感醇厚、清新淡雅,独具“观音韵”,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,滋味纯浓,香气馥郁持久,有“七泡有余香之誉”。而且还含有较高的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茶多酚和生物碱,有多种营养和药效成分,具有不错的养生保健的功能。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,还具有抗衰老、抗动脉硬化、防治糖尿病、减肥健美、防治龋齿、清热降火,敌烟醒酒等功效。
茶马古道上的千年茶香 雅安藏茶
雅安藏茶是特指雅安出产的藏茶。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,已是千年古茶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从古到今,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、马茶、乌茶、黑茶、粗茶、南路边茶、砖茶、条茶、紧压茶、团茶、边茶等。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,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,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发酵茶。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,它的颜色呈深褐色,后期可自然转换发酵,因此又叫后发酵茶。茶马古道上的千年茶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