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月港民间每逢岁时节日,婚庆喜事,莫不蒸制糯米糕粿,民间称之为 甜粿 ,参配红糖者叫 红甜粿 ,参配白糖者叫 白甜粿 , 红白甜粿 各有特色 据乾隆版《海澄县志、卷十六坊里》载: 县口市南市在岐街、东市在新路口,西市在亭下街 ,今统称中山路,建县时是一条东往漳浦,西走龙溪的重要衢道,东、西段各树立一座石牌坊,东段新路口称 萃贤坊 (今尚存),西段亭下街称 贞节坊 (已毁);由于过往客人多,小吃店也多种多样,由于 甜粿 耐饿,香甜,生意好,做 甜米果 的就有好几家 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,设在亭下街 贞节坊 下一家甜粿店,手艺最高超,销路也最好,老板姓白名祥,为人厚道,被尊称 祥哥 ,他蒸制的甜粿被称为 祥哥粿 。他在甜米果蒸制技法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,首先他要选择最优质糯米,浸清水约一个时辰,然后捞起磨碎,调拌好糖水,十斤糯米配六斤糖,甜粿有上、下两层,下层配红糖,上层配白糖,糯米粉渗糖水后放置石臼中,用吕木杵槌舂,直至糯米糕粘度像糨糊般软润而止。甜粿上、下两层相叠,厚度下层比上层稍高,约占三分之二,糕面撒上糖冬瓜、肥肉块(约大豆大小),微量碎细盐粒,然后装上蒸笼,铺有一重 豆皮 (豆制品)的笼屉里,炊蒸熟透,散热后再撒上炒过捣碎的花生米、炒过的白芝、油葱,用平板稍为压平,最后切块上市出卖。白祥哥每天铁定蒸制三十市斤糕粿,从配料到蒸熟,他一手包办,成品后就全盘交给他的女儿处理了 他的女儿芳名白秀玉,当白祥哥甜粿生意兴旺时节,他的女儿正好二八年华,长相婷婷玉立,俊俏超群,肌肤白皙柔润,加上心灵手巧,能说会道,所以人称他 秀玉姑娘 或 玉润小姐 ,附加父女名字称 祥歌润 ,以后定名为 双糕润 ,也含有 双糕润 有上下两层之意 白祥交代女儿,三十市斤糯米甜粿要切成一百五十块,每块二市两呈菱形。每天打开店窗,顾客总是挨挨挤挤急买 双糕润 ,但她镇静自如,切粿、称重好利索,从未短斤缺两,收钱、找钱也毫无差错,买者都称赞她 一算准 顾客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万贯富翁海澄 裕丰隆糖行 老板苏二舍,每天清早,他都要亲自到 贞节坊 下争买 双糕润 ,一天见不到 玉润小姐 ,他便终日万般无耐,买到粿,他即不绝口地夸赞: 好润粿,又白、又香、又甜、又凉冷,好吃又养人,谁见了不嘴馋才怪 。掏钱时,一双滑溜溜眼珠,更是贪婪地死盯住她的身上,边走边回头想多看几眼;没料有一次,一头撞在新路口石碑坊硬石上,额角肿起一块大疙瘩,人问二舍是怎么搞的?他满不在乎谎说: 双糕润色、香、味都逗人喜爱,我舍不得多欣赏几回,回头撞在‘华表’上,不痛无妨。 逗得众人哈哈大笑,稍后,有人编出了俏皮话,说 苏二舍‘目周(眼睛)盯着双糕润,头壳磕在(碰上)华表石’可笑!活该! 这事一传开,成为海澄久传笑料,刁笑那些遇事分心,或办事不瞻前顾后的家伙 海澄 双糕润 确实口感好,又富营养,早已是驰名海内外名点,亲朋戚友相访欢聚,泡茶品尝被视同丰厚礼节;如今台胞以及海外如新加坡、印尼、菲律宾等地华裔,每次回澄,大多忘不了饱尝海澄 双糕润 。目前,海澄 双糕润 制作,大体沿袭旧手艺,仍是闻名海内外名牌小吃。( 龙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