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简介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(一八七六年),至今已传承五代,历经三朝,是福州一家创业一百二十多年制售燕皮的 中华老字号 。听已执掌 同利 的陈君凡说,他的父亲,第三代传人陈存谈,现年七十多岁,是从十二岁时开始打制燕皮,至今已有六十多年。 肉燕是福州特产中的精品,堪称举国无双,神州一绝。 同利扁肉燕,人人吃不厌 是陈君凡(2片)挂在嘴边的广告词。此说在福州街头巷尾流传。
相传,早在明朝嘉靖年间,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,家居山区,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。于是,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,用木棒打成肉泥,掺上适量的蕃薯粉,擀成纸片般薄,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,包上肉馅,做成扁食,煮熟配汤吃。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,淳香沁人,连呼 大妙 ,忙问是什么点心,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 扁肉燕 。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,因福州话里鸭蛋与 压乱 、 压浪 谐音,寓意 太平 ,而又有 太平燕 之说。 太平燕 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,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。福州人逢年过节,婚丧喜庆,亲友聚别,必吃 太平燕 ,即取其 太平 、 平安 之吉利,故 无燕不成宴,无燕不成年 。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,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。 在福州僻街小巷,听到一串有节奏的 嗒、嗒 之声,循声而去,就可寻及燕皮店。不过,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,还得到福州南后街澳门路3号的同利肉燕老铺,正所谓 百年同利,中华燕皮 。 百余年间,陈家严守祖训打制燕皮,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,配以上好的蕃薯粉,肉粉配比恰到好处;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,薄如白纸,其色如玉,口感软嫩,韧而有劲。同时, 同利 一贯遵循薄利多销原则,节日与平日同价。正是这近于 迂腐 的生意经,使得老铺盛名于世,燕皮远销北京、上海、香港、台湾及东南亚一带。 如今, 同利 已走出南后古街,在榕城美食街和元洪城美食大世界内新设分店。紧跟时代步伐,趋应大众化口味,开发新产品,把燕皮推向全国乃至世界,陈君凡痴心不改。他家将飞舞木槌,一槌一槌地在福州传承祖传的精湛手艺。 地址:福州市澳门路3号
2概况 同利肉燕在福州不亚于全聚德、东来顺、狗不理等老字号。 与众多中华老字号或消亡或衰败相比,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同利肉燕却越做越大。除了鼓楼区澳门路上的老铺外,同利肉燕还在台江美食街、元洪美食广场和闽江公园望龙台开设了3个分店。据老板陈君凡介绍,平时购买肉燕的人络绎不绝,逢年过节期间更是排成了长队。同利肉燕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青岛等城市,每天发送燕皮都要好几百斤。记者看到店里一个牌子上写着福州很多知名的酒楼和宾馆,陈君凡说,这些酒楼和宾馆都要求同利肉燕直接大量供货。 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,2002年10月间,两位青岛游客为了能吃到正宗的同利肉燕专程乘飞机赶到福州。同利肉燕还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,陈君凡拿着一张4个外国游客在同利肉燕门口的合影告诉记者,这几个外国游客不会说中国话,只是一个劲竖大拇指,连声说OK。陈君凡曾应邀参加台北中华美食展,现场演示同利肉燕的制作法,4天时间吸引了16万台湾民众前往参观。 同利肉燕历久弥香,殊为不易。陈君凡认为,同利肉燕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同利肉燕严格遵照祖方,选用猪后腿的精肉,配以上好的番薯粉,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。圆头散尾,形同飞燕,入眼如润玉翡翠,入口则滑嫩清脆,其口感和形状均不同于馄饨。因此,在福州有 同利肉燕,百吃不厌 之说。肉燕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、团圆,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、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,因此,福州又有 无燕不成宴,无燕不成年 之说。肉燕还是思乡菜,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,所以肉燕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特别受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