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璧石,隶属于玉石类的变质岩,为隐晶岩石灰岩,产于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,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组成,因含金属矿物或有机质而色漆黑或带有花纹。光阴似箭,岁月如梭,时间不断的流逝,时代不停得更迭,再加上亿万年雨露的滋润洗礼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灵璧奇石。
形成:
灵璧县境内在古代震旦纪期间(距今约8-4.4亿年),经过吕梁构造运动,海水漫及境内,使灵璧成为一片浅海的海滨。这个时期,原先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,形成礁体,在海相沉积作用下,发育成今各类石矿体。在震旦系构造上沉积并形成了震旦系----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。进入古代(距今约4---2.3亿年),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,地壳抬升为陆地。后经过华力西构造运动,又下沉为浅海泻湖。直至中生代(距今约2亿年),经印支构造运动后,这一带才隆起为陆地,海水从此销声匿迹。同时,在印支结构运动期间,境内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。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,又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,伴有火山岩喷发活动,出现了岩浆岩地质。进入新生代(距今1.2万千年),在石灰岩溶蚀地区沉积了第三纪地层。近100万年,形成了第四纪冲击平原地层。上述地层多数隐伏于第四系之下,少数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剥蚀残丘处。经过复杂漫长的地理变化,形成了特殊地质和造型的灵壁石。
历史渊源:
灵璧自古出奇石,在唐朝时就作为贡品进贡朝廷。宋人杜绾在《云林石谱》中汇载石品116种,灵璧石位居首位。"灵璧一石天下奇,声如青铜色如玉",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。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,《尚书·禹贡》载"泗滨浮磬";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--虎纹石磬的记载;《晋书》载: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…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,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,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,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,如灵觉山、朝阳山、白马山、耳毛山、邵山、九顶山等,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,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。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,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,而其质、形、色、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,故干隆帝也曾赞誉它为"天下第一石"。观赏石,又称"奇石"、"巧石"、"石玩"、"欣赏石"等,大都形状奇特,色泽艳丽,纹饰美观,质地坚韧,具有观赏收藏价值。经过采集、修整或略作加工后,尚可成为一种特殊的天然艺术品。
誉称:
以磬石为原料,雕琢各种人物、鸟兽、鼎彝、文具等磬石工艺品。"灵璧石文化"则指磬云山所产之奇形怪状,特具美学价值的孤块纯天然观赏石而言,两个支系,一为人工,一为天然,合而形成灵璧县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大系。人工加工的磬石,就是现在市场上的砭石,灵璧石也是一种上好的砭石,灵璧石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,灵璧砭石加工出来的刮痧板,砭石棒,砭石手链等,辅助治疗多种疾病。对人体十分有益。灵璧自古出产奇石,明朝时,即已经作为贡品进贡朝廷。
特点:
观赏石应具有形奇、纹妙、色美、质精的特点,有些观赏石还讲究"瘦、绉、透、漏"四形,或"清、奇、古、丑、朴、拙、顽、怪"等。总之,灵璧石瘦者铁骨铮铮,透者跌宕,漏者遒逦,皱者江河行也,丑者藏美丑而不丑。灵璧石可谓一石一景,一石一物,一石一天地,一石一世界。形态大气,实中有虚,虚中有实,虚虚实实,神美貌丽。归结起来是取其自然美。中国石文化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,汉唐以来已被较多注意,不少文人墨客以赏石、藏石、论石为乐。至近代更为发展。
魅力独特:
一是无论大小,天然成型,千姿万态,并具备了"皱、瘦、漏、透"诸要件,意境悠远;二是灵璧石的肌肤往往巉岩嶙峋、沟壑交错,粗犷雄浑、气韵苍古,纹理十分丰富,韵味十足;三是色泽以黑、褐黄、灰为主,间有白色、暗红、五彩、黑质白章……不仅多姿而且多彩;四是"玉振金声"的音质,轻击微扣,都可发出琤琮之声,余韵悠长。灵璧石具有4个方面的独特之美。